原标题:对上饶国营713(七一三)矿的思念
夜很静,落地灯发出淡黄的光晕,落笔时有些忐忑。一者是“那些年,一些人,那些事”如尘封多年的秘籍,试着打开时,心情自是惴惴不安;二是“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恐文过饰非,今后老友相聚时少不得要被罚酒;三是平日里看书、写东西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,怕有“紧箍咒”套着。
但,还是想写点东西。既然“人的过去是人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家”,有空就拾掇拾掇吧,也许在现下不那么轻松的生活中,轻触一下心中柔软的地方,可以从嘴角微微绽出一丝笑意吧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那是曾经在那儿生活过的“三矿人”,一辈子也不能忘怀的地方。无论你是否意识到,它已然影响了你的口音、口味、审美乃至思维习惯甚至人生观;无论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,它依然会时常出现在你的梦里……
只是受生活的驱遣,较早地离开那儿。作为共和国的“两弹”工程的重要支撑和布局之一,在那个火红年代里,那群“五湖四海”人,在被称之为“6X号信箱”、有着许多大樟树的江南丘陵荒野上,与分布在甘、青、赣、湘、粤等地的一个系统的研究、设计、勘探、采选冶单位一道,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,付出了不为人知的牺牲。直至今日,虽然有时也感喟命运不公、会有一些牢骚,但他们始终坚信,那是他们的责任,也深感骄傲,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告诉后人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的人选。
如同口述体纪录片摄录的是“那一个人所经历的”,它记录的内容尽管个体化但尽可能追求真实。但毕竟日子过去了许久,所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大可不必太过较真、深究,特别是对一些数字、建制、技术细节。这儿叙说的,绝非厂史或地方志,非权威、非官方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只是一个曾经在那儿生活过的少年对那里的一些记忆,有些支离,也会夹杂着自己的情感。里面当然会有淡淡的苦涩、生活的无奈、成长的烦恼、离愁思念,更多的是白云蓝天、漫坡野花、露天电影、队日活动、文艺演出、班级的菜地、放学的铃声和腼腆的同桌……
先勾勒一下三矿的大致轮廓吧。
三矿,建于1958年(这个年月在老爷子的建矿三十周年纪念搪瓷缸上赫然印着),隶属于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(也被称为二机部、0二单位,后来依次的名称大致是核工业部、核工业总公司),于本世纪上个十年初完成历史使命,政策性关闭破产。位于古称为“信州”的三市西,北有灵山山脉,一条小河在生活区东边由北向南流过,而后在铁路南侧折向西流淌。小河上有一拦河坝,这是生活区生活水的取水口,建有泵房和简易水处理设施,也是一处天然泳池(但夏季不时也有悲剧发生)。与系统的其他许多单位相比,其地理位置和交通还算好的。浙赣线经过三市向西两个小站便是生活区,下一站是矿区,铁路似一根扁担挑起了生活区和矿区两头,所谓“小站”是当年被称为“慢车”的客运列车要停的站点。
从生活区出去,一条沙石公路穿过公铁平交道口便是一处“丁”字路口,向东去往市区,沿途是一座红石拱桥、一座被称作“大洞山”的丹霞山体、附近公社(后改为乡、镇)所在村、几个部队驻地;向西通往矿区,沿途多是村子和农田。印象中除了诸如生产区域、仓库、医院等特别重要的场所建有围墙(矿子弟学校的围墙是后来才有的。围墙多用当地特有的红石条砌成,附近有许多山体属丹霞地貌,应该是红色砂砾岩吧),其他区域周边全是人民公社的田野和缓坡丘陵,这也客观上为我们接触大自然并将其当做当然的游乐场创造了机会,相信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一定与之有关。
整个生活区制高点是水塔山,其周围的坡、沟散布着建于那个特定年代、独立于地方社会的一个带有保密性质的单位应有的生活配套设施,也许只是满足起码生活需要的“小而全”的“低配置”。但要知道,在那个特殊时期,为了共和国的生存加之物质财富的极端匮乏,建设、发展原则是“先生产,后生活”,也只能如此了。那个年代,由于城乡、工农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,同周边的生活环境相比,在孩童眼里,那俨然是个美好的独立小王国,加之特殊的群体结构和文化、生活氛围,于是平添了许多没来由的“优越感”。生活区在以后的日子里,也在不断进行改善和扩建,但总体格局基本保持。
如果鸟瞰生活区,由“丁”字路口向北穿过铁路,经过一榨油作坊(那时的压榨工艺绝对原生态。在后来的日子里,只要闻到茶油压榨味道,就不由地想到了这座油坊),来到一个不大的广场,周边散布着:候车室、招待所、食堂、交通车库、副食品商店、粮站、供应站(小型百货公司,后面有糕点作坊)、小吃部、浴室、理发室、大礼堂(兼影剧院,还设有生活区广播站)。向东,马路穿过幼儿园的围墙、宿舍楼、农村大队的田畴、一个自然村,就来到了子弟学校。向西,最西面是高于稻田地许多的矿医院。由大礼堂向北高程逐渐增加,走到水塔山再向北高程开始下降,可以到达“山沟”宿舍楼区,水塔山东侧山脚下是煤球厂。
生活区的区域不算太大,马路不算长也不宽,两侧是成排的梧桐,这构成了还算齐整的环状和内部道路网络,特别是砂石路改为混凝土路面后,生活区洁净了许多。在这些道路两侧分布着被称作“学校”、“平房”、“山沟”、“水塔山”、“三层楼”、“老学校”等名称的相对集中成片的宿舍区。除此之外的区域,早些时候多是形状不一、或高或低的菜地了,一部分是“副业队”的,其余的就属于那些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人们了。后来,这些菜地一部分用于扩建用地,一部分平整后绿化,剩下的部分仍被人们顽强经营着。这极大丰富了三矿人的餐桌,节约了不小的家用开支,也解了许多孩子的馋。(不知QQ偷菜游戏设计者是否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?)
那时自行车很少,父辈和大哥大姐们上下班,主要交通工具是通勤车,每个家庭的墙上、门背后或者办公室玻璃台板下都会有一张“交通车时刻表”。若是误了班次,寻一部电话请假可是很麻烦的,最早的总机是人工电话交换机,门数很少,生活区只有领导家中和少数岗位才配有。由于生产工艺的连续性要求,许多岗位是需要倒班的,如“零点”、“十八点”这样的班次,寒风刺骨的冬日里上这样的班次那是相当辛苦的。
矿区是采、选、冶的生产区域和办公场所,有着独立完备的工业公用配套设施,也有一部分家属宿舍区。总体呈狭长分布,汽车队连接着生产区域和办公生活区域。同所有的国营厂矿组织机构一样,有着党工团,生产、安防、财务、行政后勤、化验、保卫、机动、仪表、生产车间等等。其中有一个车间在相邻地区的Y市,矿自备火电厂在三市江边的“五桂塔”下(那儿紧邻铁路货场和江河,这样选址应该是出于电煤运输及取水便利考虑),通过十余公里长的架空线送往三矿(有专用的发电厂和输电线路,这也说明三矿对电源可靠性有着特殊要求,显示了其特别的重要性)。由于没有在那儿工作过,只是暑假或者过节时,到父亲单位、同学或老乡家里玩,所以对矿区只有模糊的印象。给我较深印象的是:系统办的技校、矿区的自备铁路线、电铲,半山的选矿设施,变电所,特别是矗立在野外的那一基基输电架空线路水泥杆。
若干年后的一天,穿过已是粗壮的梧桐护道树,我又来到原来的架空线路下的一处小山包,它位于生活区的北面。湛蓝的天空下,风轻轻拂过树的枝叶,凌空的导线已然不见,原来的门形杆基和扳线变成了几处浅浅的土坑,边上散落着一些瓷瓶碎片。我知道,矿区和生活区已经移交给地方,供电自然也由三县电力局承担了,所以它们已被拆除,只留下这些痕迹,也许不用多久连这些痕迹也将不复存在。
抬起头,向远处望去,那是什么?水塔山,和,依然默默地矗立的水塔。生活区的居民大多按政策已搬离这儿。高压架空线完成了它的使命,那水塔你呢?还要坚持在这儿,守候在这儿,默默注视着曾经充满生气的生活区,见证着不太遥远曾经的过去……
713矿 李华 (转摘)
大礼堂
大洞山